从ki-67看病理的“专业性”
“我的ki-67这么低,为什么也是癌?”“我的ki-67这么高,是不是不好啊?”“几个病友比较,我们的ki-67都不一样,为什么诊断是一样的?”“……”
资讯发达,病理也挪着碎步往舞台中央凑了凑,还真被一些有心的患者留意了。他们不仅知道了何为病理、有何意义,甚至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研读病理报告,这一细琢磨,发现病理报告里面有显而易见的“专业壁垒”:例如免疫组化。
以ki-67为例,这是病理报告中最常出现的项目,因为反映了“细胞的增殖活性”,被广泛应用于肿瘤与非肿瘤的鉴别,以及肿瘤类型的鉴别。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,找到ki-67阳性目标细胞最密集的区域,连续计数1000个细胞,看看有多少阳性;通常以“n% +”(百分之多少,阳性)来表示。
但就是这样一个“貌似”简单的指标,写在病理报告上也依然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困惑。例如开篇的三个问题。
为什么?因为:
01
有些肿瘤,本身ki-67就很低,例如甲状腺乳头状癌,长得再大、分期再晚,ki-67也很少>5%。但有些肿瘤,ki-67“起跳”就是60%、70%,例如结肠癌。因此,同种类型的肿瘤,ki-67的差异有意义;不同类型的肿瘤,ki-67没有可比性。
02
有些病变,不关心ki-67的百分数,而是看分布区域。例如宫颈癌前病变,ki-67阳性细胞排列在下1/3就没事儿,“爬高”到上1/3就有问题了。
03
正常细胞也有增殖活性,所以诊断炎症时,也可能搭配着“ki-67(70% +)”(可能炎症细胞是主力)。
04
……
一个“貌似”最简单的指标尚且有诸多“内幕”,更别提其它一两百个了,那之间的错综复杂,我们对着显微镜都要争执良久。
故,看病理报告,最重要的是“文字诊断”。对于免疫组化等辅助检查,有余力、则学文。
上一篇: HPV=宫颈癌的元凶?它们之间的纠葛有这么简单吗?
下一篇: 病理科普,给谁看?